当前位置:智谷语>综合知识>

书的古文怎么写

智谷语 人气:2.95K
1. 书在古文里什么意思

1、写。

书的古文怎么写

汉代司马迁《陈涉世家》:“乃丹书帛曰‘陈胜王’。”

译:于是丹写信说:“陈胜称王”

2、记录。

清代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余感焉,以杜君言泛讯之,众言同,于是乎书。”

译:我被感动了,以杜君说泛审问的,大家说的都一样,于是在记录。

3、文字。

汉代司马迁《陈涉世家》:“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。”

译:士兵买了鱼煮了吃,吃到鱼肚子中的字条。

4、书法。

北宋曾巩《墨池记》:“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。”

译:王羲之曾经仰慕草圣张芝池边学书法,洗砚洗笔,把池水都染黑了。

5、信。

唐代杜甫《春望》: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

译:立春以来战火频连,已经蔓延三月,家在鄜州音讯难得,一信抵值万金。

6、文书;公文。

北朝民歌《木兰诗》:“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”

译: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,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。

7、书籍。

宋代朱熹《熟读精思》:“大抵观书先须熟读。”

译:一般说来读书首先必须熟读。

8、指《尚书》。

9、曲艺的一类。

清代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之盱眙市中,为人说书。”

译:的盱眙城里,为人说书。

扩展资料

书的今义:

1、成本的著作:书籍。书刊。书稿。书香。书卷气(指在说话、作文、写字、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)。书生气(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)。

2、信:书信。书札。书简。书函。

3、文件:证书。说明书。

4、写字或写的字:书法。书写。书桌。书案。书画。

5、写文章:大书特书。罄竹难书。

6、字体:草书。隶书。楷书。

7、古书名,《尚书》的简称(亦称“书经”)。

8、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:说书。听书。

2. 求古文翻译

刘备看见诸葛亮身高1。

84,脸好像是玉一样,头上戴着纶巾,身上穿着鹤氅,好像神仙一样。刘备先拜,说:“汉室后期的后裔,在涿郡的不聪明的人,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,好像雷一样响亮。

以前两次来拜见,没有见到你,已经写书信在这了,不知道看了没有?”诸葛亮说:“我是住在南阳的在野之人,懒的已经成了习惯,多次让将军贬低自己来到这,很对不起。”两个人寒暄过后,分宾主之礼坐下,童子献上茶。

喝完茶。诸葛亮说:“以前看了信,可以看出来您的忧国忧民的心情。

只是恐怕我年轻才能短浅,误了您的问题。”刘备说:“司马徽、徐庶的话,难道是不对的吗?希望你不嫌弃我身份卑微,教教我。”

诸葛亮说:“司马徽、徐庶都是世上的有才能的人。我是一个农民,怎么敢谈论天下大势?两个人对您说的不恰当。

您为什么不要美玉,而想要一颗石头呢?”刘备说:“有才能的人是这个世上的奇才,怎么能在山林之间呢?希望你为了天下苍生,提高刘备的智慧而指导。”诸葛亮笑着说:“那听听将军您的志向?”刘备叫别人离开坐下说:“汉朝的统治衰落,奸臣弄权,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,自己的力量能否过人。

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。但是力量和才能有限,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,希望你提高我的短浅智慧,拯救在危难中的汉室,这真是太好了。”

3. 有关读书的古文 字要少点

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[1]学。

家贫,无从[2]致书[3]以观,每假借[4]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[5]。

录毕,走[6]送之,不敢稍逾约[7]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

既加冠(guān)[8],益慕圣贤之道。又患[9]无硕师[10]名人与游,尝[11]趋[12]百里外,从乡之先达[13]执经叩问[14]。

先达德隆望尊[15],门人弟子填其室[16],未尝稍降辞色[17]。余立侍左右,援疑质理[18],俯身倾耳以请[19];或遇其叱咄[20],色愈恭,礼愈至[21],不敢出一言以复[22];俟[23]其欣悦,则又请焉。

故余虽愚,卒获有所闻。 当余之从师也,负箧(qiè)曳(yè)屣(xǐ)[24]行深山巨谷中。

穷冬[25]烈风,大雪深数尺,足肤皲裂[26]而不知。至舍[27],四支[28]僵劲不能动,媵(yìng)人[29]持汤[30]沃灌[31],以衾(qīn)[32]拥覆,久而乃和。

寓逆旅[33],主人日再食,无鲜肥滋味之享。同舍生皆被(pī)绮(qǐ)绣,戴朱缨(yīng)宝饰之帽,腰白玉之环,左佩刀,右备容臭(xiù)[34],烨然[35]若神人;余则缊袍敝衣[36]处其间,略无慕艳意。

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[37]不若人也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。

今虽耄老,未有所成,犹幸预君子之列,而承天子之宠光,缀公卿之后,日侍坐备顾问,四海亦谬称其氏名,况才之过于余者乎? 今诸生学于太学[38],县官[39]日有廪(lǐn)稍之供,父母岁有裘葛之遗,无冻馁(něi)之患矣;坐大厦之下而诵《诗》《书》,无奔走之劳矣;有司业、博士[40]为之师,未有问而不告,求而不得者也;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,不必若余之手录,假诸人而后见也。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,岂他人之过哉?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,流辈[41]甚称其贤。

余朝京师[42],生以乡人子谒余。撰[43]长书以为贽,辞甚畅达。

与之论辨,言和而色夷[44]。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。

是可谓善学者矣!其将归见其亲也,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。谓余勉乡人以学者,余之志也;诋我夸际遇之盛[45]而骄乡人者,岂知余者哉! 有数字的为重点字 翻译 [1]嗜:特别爱好。

[2]无从:没有办法。 [3]致书:得到书,这里是买书的意思。

致:得到。 [4]假借:同意复词。

借。“假”也是借的意思。

[5]弗之怠:即“弗怠之”,不懈怠,不放松抄书。“之”是“怠”的宾语,指“笔录”这件事。

代词作宾语,宾语前置。 [6]走:跑。

[7]逾约:超过约定的期限。 [8]加冠(guān):加冠之后,指已成年。

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(束发戴帽)仪式,表示已经成人。后人常用“冠”或“加冠”表示年以二十。

这里即指二十岁。 [9]患:担心,忧虑。

[10]硕师:学问渊博的老师。硕,大。

[11]尝:曾经。 [12]趋:奔向。

[13]先达:有道德,有学问的前辈。 [14]叩问:求教。

叩,请教。 [15]德隆望尊:道德声望高。

又作德高望重。望,声望,名望。

[16]门人弟子填其室: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。门人、弟子,学生。

填,塞。这里是拥挤的意思。

[17]辞色:言语和脸色。 [18]援疑质理:提出疑难,询问道理。

援,引,提出。质,询问。

[19]俯身倾耳以请:弯下身子,侧着耳朵(表现尊敬而专心)请教。 [20] 叱咄:训斥,呵责。

[21]至:周到。 [22]复:这里指辩解。

[23]俟:等待。 [24]负箧(qiè)曳屣(xǐ):背着书箱,拖着鞋子(表示鞋破)。

[25]穷冬:隆冬。 [26]皲(jūn)裂: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。

[27]舍:这里指学舍,书馆。 [28]支:通“肢”四肢的意思。

[29]媵(yìng)人:服侍的人。 [30]汤:热水。

[31]沃灌:浇洗。 [32]以:用。

[33]衾:(qīn)被子。 [34]拥:围着。

[35]而:表示修饰。 [36]乃:才。

[37]寓逆旅:住在旅店里。逆旅,旅店。

[38]被:通“披”,这里是穿的意思 [39]缨:帽带 [40]腰:腰佩。腰,用作动词。

(名作动) [41]容臭:(xiù)香袋。臭:气味,这里指香气。

[42]烨(yè)然:光彩照人的样子。 [43]缊(yùn)袍敝(bì)衣:破旧的衣服。

缊,旧絮。敝,破. [44] 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: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,所以不觉得吃的、穿的享受不如别人。

[45]中:内心。 [46]口体之奉:指衣食的享用. [47]盖:大概。

[48]太学:即国子监,设于京城,是全国最高学府。 [49]县官:这里指朝廷。

廪稍:国家供给的粮食。 [50]司业、博士:指国子监司业、国子监博士,都是教官。

[51]流辈:同辈的人。 [52]朝京师: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。

[53]以乡人子谒余: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。谒:拜见。

[54]撰长书以为贽: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。长书:长信。

贽: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。 [55]论辨:辩论。

“辨”通“辩”。 [56]夷:平和。

[57]际遇之盛:谓好的遭遇。这里指官位之盛。

4. 求翻译

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,以弥补自身的不足,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,向他人炫耀;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,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,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,涵养德性以求做官。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,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,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。讲论文章,就好比赏玩春花;修身利行,就好比摘取秋果。

人在幼小的时候,精神专注敏锐,长大成人以后,思想容易分散,因此,对孩子要及早教育,不可错失良机。我七岁的时候,背诵《灵光殿赋》,直到今天,隔十年温习一次,还没有遗忘。二十岁以后,所背诵的经书,搁置在那里一个月,便到了荒废的地步。当然。人总有困厄的时候,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,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,不可自暴自弃。孔子说:“五十岁时样习《易》,就可以不犯大错了。”魏武帝、袁遗,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,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。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,最后名闻天下;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,仍然成为大学者;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《春秋》,后来终于当了丞相;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《易经》、《论语》的,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,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。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。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,就说太晚了,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,什么也看不见,也够愚蠢了。从小就学习的人,就好像日出的光芒;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,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,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。

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,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。汉朝的贤士俊才们,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,上知晓天命,下贯通人事,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。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复如此,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,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,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,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。因此,后来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,不肯专攻一经。梁朝从皇孙以下,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,观察他们的志向,到步人仕途的年龄后,就去参预文官的事务,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待到底的。即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,则有何胤、刘、明山宾、周舍、朱异、周弘正、贺琛、贺革、萧子政、刘等人,这些人兼通文史,在洛阳城,我听兑有崔浩、张伟、刘芳三人的大名,邺下还有位邢子才:这四位学者,虽然都喜好经木,但也以才识广博而闻名。以上的诸贤士,原本就是为官者中的上品,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,这些人语言鄙陋,道德拙劣,互相之间固执己见,什么事也干不了,你问他一句话,他就会答出几百句,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,他大概说不到点上。邺下有谚语:“博士去买驴,契约写了三大张,不见写出个驴字。”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,岂不令人丧气。孔子说,“俸禄就在学习之中。”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功夫,这恐怕不是正道吧。圣人的书,是用来教育人的,只要能熟读经文,粗通注文之义,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,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;何必对“仲尼居”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,你说“居”指闲居之处,他说“居”指讲习之所,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?在这种问题上,争个你输我赢,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?光阴值得珍惜,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,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,以成就功名事业。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,那我就不批评了。(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。)

5. 翻译 古文

每一句都有典故,我一句句翻译给你哈。

1,首先要知道这四句出自《烟波钓叟赋》,说是宋代赵普所著,这是假托之词,实际上是明朝人写的,讲的是奇门遁甲的相关东西。但是实际上无论是从语言诗歌的角度来看,还是从奇门遁甲五行术数的角度看,这个诗歌的含金量一点都不高,看看就行了,不用深究。

2.第一句 内含典故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实际上是两幅图 传说 上古伏羲氏时,洛阳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,背负"河图",献给伏羲。伏羲依此而演化成八卦。另外大禹时,洛阳洛河中浮出神龟,背驮"洛书",献给大禹。大禹依此治水成功,遂划天下为九州。所以叫神龙负图出洛水

3.第二句 彩凤衔书 出自“火离为凤皇,衔书游文王之都,故武王受凤书之纪”,实际上就是君权神授的意思 后来也指皇帝皇后所下的诏书 所以另外有一个典故叫 木凤衔书。

4.第三句 这里 风后是一个人的名字 后字实际上是古人自创的一个字,是 司字反写而成 是皇帝或者首领的意思 所以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叫 皇天后土 皇与后相对 天与土 也就是地相对 那么风后 实际上是说 这个人是风这个部落的首领 同时他还是伏羲氏的后裔 他是黄帝的丞相。因命就是因而命令 谁命令 黄帝命令 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 得九天玄女授书 于是借此打败蚩尤 他命令风后将仙女所授演化成书 写成兵法之类的东西 。

5.奇门遁甲从此始 就很简单啦 就是说 这就是奇门遁甲的源头。

所以这几句就是在讲奇门遁甲是怎么来的 ,你可以联系真首诗歌来翻译,第一句算是互文,不用那么具体的直译,不然就很罗嗦。就是上天赐予黄帝河图洛书之法,黄帝命风后将其写成书,这个就是奇门遁甲的来源。你可能会问,河图洛书不是给伏羲和大禹的嘛,首先,奇门遁甲之术,五行术数,八卦周易等等是相通的,谁先谁后谁受谁影响本就已经很难去推断,而且,河图洛书虽然可以具体表示两幅画,也可以象征河洛文化,还可以象征八卦五行之术等等,它的词意很广。另外至于到底传给谁,谁作的,这个不用计较哈,本来就是传说,至于到底是怎么来的,如果不相信神鬼之说的话,不管怎么样,他一定不是一个人的智慧,应该是在很多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理论。

他们那几个人乱翻译 断句都没断清楚 还直接贴百度的 一点意思都没有 望采纳 谢谢

6. 古文翻译成白话文

译文:古今有远大理想的人士,读这些言论来激励自己奋斗,坚持到底取得成功的人,数不胜数!其中具有管理国家的才能,具有济世安民的策略,如历代大政治家的作为,暂且放下不说;就说刻苦钻研学问,终于成为一代儒家宗师的,例如明代大思想家王艮,出身是一个盐场烧火的灶丁,处境贫困,而学习意志坚决,自强不息,后来竟然成为明代理学家开宗立派的人物。清朝初年的婺源人汪绂,致力于学习,因家庭贫困无法养活自己,于是来到江西景德镇,给烧窑人当佣工,靠画碗为生。整日辛辛苦苦,不停止读书。后来竟然著书几十种,教书几十年,成为远近仰慕的一代大师。乾隆年间,扬州人汪中,自幼丧父家庭贫苦,跟着母亲外出讨饭为生,稍微长大,进入书店当学徒,因此能有空闲时间读店里的书,所以得以博览群书,学识渊博,终于成为当时第一流的通儒,被世人所尊重。

如此各家,在特殊情况下成长起来,可以说是豪杰了。近代各国人才辈出,其中出身工农,没有经过老师专门传授,而成为科学家、文学家、艺术家的,多得不可胜数。有所作为的人,也都是如此。人的缺点是没有远大的志向,不能吃苦耐劳。假如能有这个志向,再加上毅力、恒心,一点一滴积累达到相当高度,无论在何处怎么能不自学成才呢?

TAGS:古文